回到广播
回到图书馆
第 二 讲 面对「压力与威胁」的苦难

人面临压力与威胁时候的伤痛心理反应是怎样的?基本上与上一讲的「丧失」非常相似,一般的反应也是会否认、震惊,心里忿忿不平,惟一不同的是没有要去寻死。除非压力与威胁会对自己造成是很重要的影响,这种情况通常很少出现,否则很少会去寻死,若只是被辞退,失去工作,或是经商失败等而要去寻死,即是己经发展到一种严重要的病态了,大部份的人当事情过去以后,还是可以积极的去面对。

人在苦难的时候或之后在生心理上都会有反应,一般而言,人遭遇苦难或痛苦的时候,生理上的反应会是紧张,最明显的是肾上腺升高导致心跳、嘴巴发干、眼睛看不清楚、小便频频、肌肉发抖收缩、出汗,或是血压升高、吃不下东西、呕吐、睡不著等,若长期受到压力,身体的荷尔蒙分泌会出现异差,引致头痛、失眠,甚致胃溃疡、高血压,肥胖的还会产生糖尿病,这些都是因心理上的反应造成的生理疾病。若人受到的苦难打击太大,在精神上会失去理智,变成疯了一样,对现实感破裂,就会旁若无人,大哭大閙的,这些举措已经是较为轻微的表现了,严重的还会不接受现实,行为与现实脱节,失去常性,譬如坚持死去的人还在,与死去的人说话,譬如不知道危险,走在马路上。有这些征状的人已经是得了精神病。

受到苦难的人对那一天发生的事,在以后的日子,或会完全忘记,或会仍然记得,而那些完全忘记的人,不一定是已经真的忘记了,或只是转化性的遗忘—失忆而已。这与精神病不一样,精神病是与现实脱离关系,就如前面所说行为失去常性,坚持死去的人还在,与死去的人说话,不知道危险走在马路上;转化性遗忘的人,基本上还知道自己是谁,只因为受到打击,精神上生出极度反应而出现转化性的疾病,譬如突然间眼睛瞎了,不能走路了,不能讲话了,这些现象一般都不是长期的,短时间之后会慢慢复原过来,只是心结太深的人,不会马上复原,需要一些日子。有一个例子,有一个小女孩与哥哥到外面玩,眼见哥哥被人打,导至她不能讲话,成了哑巴一年多。

除了以上所说的,受到极大苦难的人还会有的表现是在身体上的,与听不到,看不见不一样,而是受著从身体上查不出甚么原因的病痛困扰,只感通身都痛,手痛、脚痛……又不晓得那个器官出了问题,感到不能呼吸,这都有著象征的意义,举一个例子,母亲打孩子,一天,孩子过世了,她打孩子的手整天在痛。受到极大打击的人当感到关节痛、偏头痛……等痛症去看医生,结果发现都是这一类的问题。此外因受著打击还会引致情绪上的各种反应,例如恐怕事情再度发生、壮志消沉,一竭不振、郁郁不欢、创伤后遗症,譬如经商失败后,以后再也不敢经商……等都是情绪上的表现。

人遭遇苦难以后,生理上出现的征状,与人的心理很有关系,但这两方面有时候是很难分辨出来,不过基本上有两种:一种是长期肾上腺素分泌造成的,这种是可以查出来的,看到的可能是胃溃疡、高血压、高度活跃的膀胱;一种是考究当中的原因,是因为长期陷于压之、紧张、伤痛下而有的反应性病症,即使把期肾上腺素分泌这种生理问题处理好了,身体上还是会有一些问题,这就有象征性的意义了。生理与心理是互为因果,所以不要说「心病还须心药医」,有时候身体上的疾病亦需要心药来医,所以,处理苦难者问题的时候,身体病症与心理因素两方面都要注意到。

有些人在发生了事情之后,一直在想这件事情,完全忽略身体上的各种反应;有些人则是一直看到身体上的不适,忽略了造成身不适体里面的原因。在辅导学上有讲到“否认”这回事,中国人比较不肯承认有情绪这问题,更不肯说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是由情绪引致,反而将情绪的反应看成是「无病呻吟」,若有人说:「你这是一种情绪的反应。」他会觉得那人是在骂他。人要了解人的心情是会影响身体,身体也会影响心情。在华人社会都偏重看医生,我们看到年纪大的人看医生不外是甚么头痛、失眠、脚痛等诸如此类的病,医生看了老半天亦看不出个所以然来,病人会说他的病不是装出来,医生会劝他去看心理医生。

我们看到很多老年人一天到晚向儿女诉苦这里那里不舒服,要儿女带去看医生,这情况的事实是各占一半,可能有的真是身体上的不适服,但把不舒服扩大,叫作「附加利益」,譬如老人家说头痛,可能并不是痛得厉害,但加上孤单感,便觉得没有人理会自己,希望借著要求别人怎做,得到别人的注意。而这些行为都不是故意做出来,大部份会以为是真的需要别人帮助带去看医生,所以有时候他真的不是分别得很清楚,只要点出原因,他是会明白。对于别人说出来的苦痛,我们先不要采取怀疑、否定的态度,宁可先去接纳,然后帮助这人看看没有其他的可能性。

人在受苦、有压力的时候,能否讲出自己的苦痛,是帮助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。华人社会有所谓「男人有泪不轻弹」、「大丈夫流血不流泪」,使得男子汉都不习惯讲自己心里的苦痛,作为一个关怀者要怎去了解、明白他,就得看关怀者的人生经验是否有认识受苦者的背景经验,若有的话,就是受苦者没有讲出心里的痛苦,关怀者也晓得他的境况是怎样,譬如一个人中年丧偶,这人不说话,不流泪,该做的他都去做了,关怀者不会断定这个人是不伤心,只是因为他的文化背景令得他有这样的表达;有人是哭过三天二天的,也不能够说他有很大的苦难,所以一定得看关怀者的人生经验,就是所谓的同理心,如果关怀者没有受助者的文化经验,自难有同理心,对于受助者的行为表现,只能够去想像他心里的感受,单靠想像是不实在的,自然不晓得么样作出适切的帮助了。

比较有定力,有经验的关怀者,不管自己有没有受过或经历类同的苦难或是经历,都会知道怎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譬如牧师,他见得很多,他知道人遭遇苦难的时候是怎样反应,对于不讲话的人,会帮助他怎去讲出心里的感受,那些讲得太多话的人,帮助他讲得适切。

我们可以说,有时候苦难也会带给人力量,可以称之为「心理动力」,但要看人怎么样来了解苦难,为甚么“苦”会造成“难”,有些人受了苦难,不讲话,不表达;有些人就是割了点手指头,也会三天五天的哭哭哭啼啼,不同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,就是所谓的「心理动力」,人的心理状态是造成他的心理行为。我们讲苦难,必须要了解苦难的心理动力,就是为甚么同一件受苦的事情,怎么在不同的人身上,会造成不一样的行为出来,也即是造成不同的病征出来,若明白了,在了解苦难的本身和对帮助人的事情上都有很大的裨益。

「心理动力」不只是应用在苦难方面,也可以应用在家庭的个人成长治疗,例如家庭中的家人关系、家人的互动,为甚么家人之间会有对这个人很好,对那个人不好,家人之间积存的恩怨……等,当家庭成员中,有人心里感觉到怎样,就会做出一些相应的行动,「心理动力」就是为这些问题找出一套解决的方法,了解当中原因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,譬如儿子与父亲关系欠善,与母亲关系很好,为甚么儿子的行为会这样?原因何在?可以从「心理动力」去找出解决的方法。 人的「心理动力」很重要,对于遭受苦难的人,他的反应怎样,他讲甚么话,做甚么事,关怀者要瞭他的心理动力,帮助他看到他自己的心理动力是甚么;也可以帮助关怀者怎样把遭遇苦难的人归类,找出方法帮助不同类别的人,譬如一个本来已是非常木讷的人,不太懂得表达自己情绪,在碰到极大伤痛的时候候,会更沉默了!这时候的他会有一种甚么样的心理动力呢?关怀者可以怎去帮助他?对于「心理动力」的问题,下一次会作更深入的探讨。